秦皇島33-1油田是渤海海域的一個典型小型邊際油田,地質儲量基礎薄弱,僅有6口采油井。經過10余年的開發(fā),該油田已進入特高含水期,但近期卻取得了日產原油超210噸的成績,實現了產量負遞減,為小油田的高效開發(fā)積累了寶貴經驗。這一成果離不開科研與生產一線的通力合作。
秦皇島33-1油田具有多年注水開發(fā)的歷史,地下原油開采主要沿著運輸通道寬的“高速通道”運移,而在通道窄的“低速通道”,原油運移量較少。為解決這一問題,渤海石油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聯(lián)合海上一線團隊,對地下流場進行深入研究并重塑,同時優(yōu)化改造地面生產流程。
“既然受井槽數量制約,平臺無法增加調整井,那是否可以通過分層注水提高現有低速通道區(qū)域的速度,從而推動剩余油‘跑起來’?”油藏工程師屈繼峰提出了這一創(chuàng)新思路。地質人員隨即深入開展儲層精細描述研究,在復雜多變的儲層展布中明確地下油水流動的“高速通道”和“低速通道”,摸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況。
由于地下儲層在每個方向的滲透性均存在差異,油藏人員結合各層位注水情況,為處于“低速通道”的井點增加新的水驅方向,驅動井網內部各通道的油水流動,有效解決了地下流場固化問題。在此基礎上,科研人員對每口采油井的處理和運輸液體能力進行逐井逐層梳理,為平臺優(yōu)化生產流程提供技術支撐。
“如果在有限空間里對局部空間和設備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優(yōu)化,或許可以最大程度釋放地下潛力。”油藏資深工程師彭良群提出了新的改造思路。生產一線的工程師們隨即對平臺現有生產流程進行深入系統(tǒng)的分析與梳理,對降低分離器運行壓力的多種方案進行反復模擬。同時,相關平臺開展小規(guī)模壓力調整試驗,成功實現對分離器運行壓力的有效控制,推動地面處理油氣水效率大幅提升,為油藏的高效、可持續(xù)開采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秦皇島33-1油田的成功實踐證明,通過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,即使是小型邊際油田,也能實現高效開發(fā),為我國海上油氣田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。